前言

上一节,我们讲解了夫妻之间,怎样才能经营好亲密关系。真正的爱情,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,双方都能在这种爱中获得心灵成长,终双方的灵魂高度契合。

今天,我们将给你介绍“学会正确地爱自己,才能更好地爱他人。”

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事业上非常成功,而他的感情之路却屡屡受挫。他先后经历了4段婚姻,中年后,还饱受抑郁症的折磨。由于在年轻时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,晚年时,卓别林变得豁达通透, 70岁生日时,他给自己写了一首诗,诗名就叫《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》。

这首诗,是卓别林一生的人生感悟。诗的核心意思,是教人们要学会自爱。说到自爱,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恋。然而,自爱和自恋虽然有交集,却并不是一回事。

自恋的两种类型

什么是自恋呢?

自恋是指,自我崇拜并过分关心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。

自恋这个词,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传说。在古希腊,有个叫纳西斯的男孩,因为被神诅咒,一辈子都看不到自己的样子。纳西斯长大后,非常英俊帅气。一天,他和同伴在山里打猎时,发现了一个小水塘,他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倒影后,痴迷于自己的模样,于是,他天天都趴在水塘边看自己。后,他死在了水塘边,化身为水仙花。所以,在精神分析领域,把水仙花隐喻成自恋。

这个故事,就是自恋这个词的来源。在心理学上,自恋分两种:一种是健康的自恋;一种是不健康的自恋。健康的自恋,认为自己是值得喜欢的,即使有人批评自己,也是在关心爱护自己。这样的人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,能区分想象和现实,看待世界和他人都比较客观,能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。健康自恋的人,爱自己,也爱他人,尊重自己,也尊重他人。

而不健康的自恋,则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自身。如果遇到别人批评自己,则会认为别人是在恶意攻击自己。不健康的自恋者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,凡事凭主观想象。他们沉醉于自己的幻想,强求他人对自己好,却又不停地感叹人心叵测,总是对他人充满敌意。他们表面看上去自尊心很强,而实际上,他们始终无法相信自己。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,不会为他人着想。

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,是自恋的两个极端,而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这两者之间摇摆。

自爱是爱的艺术的基石

对于自恋,总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在左右着我们。

比如,有一种观点认为:自爱就是自私,一个人有多爱自己,他就有多不爱别人。这种观点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自爱和自私不但不是一回事,两者还是对立的关系。弗洛姆认为,健康的自恋就是自爱,每个人都要真心实意地爱自己。人只有真诚地爱自己,才能真诚地爱他人、爱世界。人正是由于不自爱,才会导致自私自利。

自爱是自我存在的责任。当你了解自爱的意义后,你才能知道自爱的重要性。一个不自爱的人,存在感是很弱的。过去有一个说法:你是1,其他的都是0。只有当你存在时,所有的0才有意义。如果你的存在感小于1,在后面加多少0都没有意义。

自爱和爱他人是不矛盾的。爱他人也是爱自己,关键你要有爱的能力。好好爱自己,才能有爱他人的资本。如果人人都自爱,会不会每个人都不愿为他人做出牺牲呢?当然不会。

对自身的爱与对其他人的爱,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真正的爱,意味着自己能产生爱的能力,它蕴藏着爱护、尊重、责任和了解。真正的爱,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,而是一种被爱者为成长和幸福所做的积极奋斗,它来源于爱的能力。

爱护、尊重、责任和了解,是我们获得爱和幸福的前提。爱的能力,说到底,就是一个人能否学会正确地爱自己。假如一个人具有爱的能力,他会爱自己,也会爱他人;假如他不爱其他人,那么,他也根本不懂得怎么爱自己。所以诗人梅斯特.艾克哈特说:“如果你爱自己,你也就会像爱你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。”

爱自己不是自私,爱自己,恰恰是古往今来圣贤们的重要理念。《老子》这本书里说:“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” 意思就是: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自我表现,爱惜自己名誉的人不妄自尊大。

而自私的人,只对自己感兴趣,他们热衷于索取,对他人的尊严和需要漠然视之。事实上,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,而是缺少自爱,自私的人实际上内心里是恨自己的。

自爱,就是了解自己、接纳自己,让自己的内心充实;自爱,就是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,自己对自己负责。先做到自爱,再从本心出发,去看待世界,才能做到爱别人,并被别人所爱。

爱的实践的四要素

我们已经讲完了《爱的艺术》的理论部分,下面,我们将一起探讨《爱的艺术》的实践。爱的实践,是通往爱的艺术的必备途径。

首先,要按照规范做事

有句话说“不规矩不成方圆”,说的就是规范的重要性。做任何事情,如果没有规范,就不可能真正做好。爱是一门艺术,抱着娱乐消遣的态度实践爱,绝不可能学会爱的艺术。

其次,需要专心致志

所谓的专心致志,是指活在此时此刻,完全沉浸于当下。现代社会里,资讯非常发达,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,极大的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,随之而来的,是时间的碎片化。因此,多数人都无法做到专心致志,更不要说去专心致志地实践爱的艺术了。

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过“心流”的概念,他认为专心致志地做事,会让我们到达心流状态,而处于心流状态的人,不仅做事效率高,还会创造奇迹。弗洛姆认为,任何事,只要专心做了,就会有所成就。而敷衍了事地做事,不但浪费时间,也会消耗精力。终,我们将一无所获。

再次,还要有足够的耐心

学习任何一门艺术,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。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是永远不可能学到一门艺术的。对于现代社会来说,多数人都急功近利,做什么事情都想走捷径。然而,只求速度,不求质量,往往欲速则不达。试想一下,如果郎朗从小学钢琴时,学不会就不耐烦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那么,他还可能成为钢琴大师吗?

后,要多学习各种知识

在开始学习一种艺术之前,必须要学习大量其他的东西,这些东西看起来好像和这门艺术毫无关系,但实际上,二者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性。举一个例子,作家严歌苓在写小说《妈阁是座城》时,她为了体验小说主人公作为赌徒的心理状态,曾经多次前往澳门赌场观察和学习,甚至她自己还赌了几把。正是因为有了真实赌博的体验,严歌苓才能更好地刻画小说里的赌徒形象。

爱是一种信仰

张信哲有一首歌,叫《信仰》。歌中唱道:“我爱你/是忠于自己/忠于爱情的信仰/我爱你/是来自灵魂/来自生命的力量.”

说到信仰,大多数人会想到基督教、佛教等宗教。其实,信仰的内涵绝不止宗教。弗洛姆认为,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不断发展进化,终形成了现代文明社会。这个漫长的过程,也是人类心灵觉醒的过程,在此期间,人类逐渐形成了信仰。而爱的艺术的实践,需要信仰的支撑。

信仰是人的全部人格中的性格特质,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信念。

信仰分两种:一种是理性的信仰;一种是非理性的信仰。理性的信仰并非是对某事的信仰,而是我们对某件事有着必胜的信心。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,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。被爱和爱都需要勇气,有信仰的人,有时候会为了坚持信仰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。比如,在中世纪时,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,后来,布鲁诺维护日心说,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邪说,终,布鲁诺被绑在柱子上活活烧死。布鲁诺就是有理性信仰的人。

而非理性的信仰,只因某个权威这样说过,或者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,就把某些东西当作真理来接受。非理性的信仰,典型的例子就是传销。传销头目会利用花言巧语,以赚大钱为诱饵,欺骗不同的人加入传销团伙,然后再发动这些人,鼓吹一夜暴富的谎言,欺骗更多的人进入圈套。终,真正能赚到钱的只是极个别的人,而大多数人都是被骗得倾家荡产。

理性的信仰由两个元素构成:一个是信心;一个是勇气。要培养信心和勇气,需要在日常生活中,一点一滴地从小事做起。

弗洛姆认为,爱的艺术里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,那就是活力。有活力的人,往往更有能力去爱,而假如一个人在各方面都没有活力,那么可以肯定,他也没有爱的能力。

以上就是“学会正确地爱自己,才能更好地爱他人”的全部内容了 。

到这里,《爱的艺术》这本书就全部讲完了。对人生来说,爱是好的滋养品。而所有的爱中,自爱是重要的,一个人只有学会自爱,才会去爱他人、爱世界。

正如卓别林在《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》这首诗里写的那样:

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,

我才认识到,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,

都只是提醒我:活着,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。

今天我明白了,这叫做“真实”。

当我开始爱自己,

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,

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,

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。

如今,我称之为“成熟”。

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,

我才明白,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,

正确的地方,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。

由此我得以平静。

今天我明白了,这叫做“自信”。

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爱自己,不断提升爱的能力,终用爱的艺术,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