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创业的真实故事:种草也可年入4000万
这种草,相信很多湖北人都熟悉,农村的房间屋后,田间地头随处可见。湖北人习惯叫它“铁扫帚草”,可就是凭着这不起眼的杂草,湖北郧西县一对农村夫妇,每年靠它赚4000万!
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事情要从20年前说起。
扩大规模从县城卖到国外
2001年,他们的产品从郧西走向十堰市区;
2006年,在县城开办扫帚加工厂;
2007年,他们掉转车头回到观音镇办厂;
2009年,恒达扫帚专业合作社成立。
9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,1500平方米的仓库,这只是合作社总部所在地。在观音镇外的郧西县另外14个乡镇、41个行政村(合作社),种植面积达28380亩。在景阳、关防等偏远乡镇还建立了扫帚扶贫加工车间。2019年销售额已达4000万元。
作为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,事业达到如今的规模是当初还是打工妹的汪令霞万万没想到的。
如今,扫帚销售区域也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。销量大涨,也打造出“胡扫匠”等自有品牌,就在上个月,合作社还在新四板敲响了上市金钟。
汪令霞展示了她新开发的宝贝。记者看到,风铃、高粱秆画、痒痒挠、锅刷、床扫等工艺品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兼具实用性。
“今年万圣节,我们的魔法扫帚还卖到了欧美国家。”汪令霞说。
带动1.98万村民致富
“放在家里不怕卖不出去吗?”看着屋前码得挡住窗户的枯干材料,记者有点疑虑。
“不怕。我们跟合作社签订有合同,一斤两元保底收购。” 今年58岁的观音镇黄土梁村村民陈广富说。“以前,家里3亩地种的全是麦子和玉米,一年收入千把元。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,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,我在厂里扎扫帚,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元工资。如果合作社效益好了,每个月还有奖金呢!”陈广富负责铁扫帚基地的播种、施肥、收割、扎制等工作。
合作社吸纳了120多名残疾人就业,甚至县城下岗工人也到村里来打工。据统计,合作社今年带动15个乡镇1.98万户村民致富,其中贫困户8240户。
面对大山,门前一湾溪流,还未走近车间,远远便听到热闹的方言聊天声。记者数了数,当天下午共有32名工人正在加工车间里扎扫帚。
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。坐在门口的老太太告诉记者,她已经扎了120把扫帚,6角钱一把,算下来当天至少可赚72元。
“他们干活可麻利了,去年举办技能比赛,快的半个小时扎了13把,平均3分钟扎一把。”汪令霞说。“多时有七八十人干活,今天有人干农活去了。”
听到声音,正埋头干活的夏永国立马抬头笑呵呵地跟汪令霞打了声招呼,并友好地向我们点了点头。他说,他就住在村里,年轻人在外打工,他们夫妻每天都来厂里扎扫帚,厂里每天提供免费午饭,也免去了他们吃饭的烦恼,计件工资,想来就来,不想做就回家。
“关键是好多伙伴都在这里,大家聊聊天,快活。”汪令霞点开一段抖音视频给记者看,记者看到,视频里的夏永国老人拉着老伴的手跳起了交谊舞,旁边一群干活的老人笑得前仰后合。
“我妈妈近有没有到厂里做工啊?”“她近身体怎么样?”采访中,汪令霞接到一个电话,原来是工厂里老人女儿打来的。像这样的电话,她每月都要接到好多。
52岁的贾荣山是残疾人,也是香口村五保户。以前在街上摆摊,靠给人补鞋为生,后来补鞋的人越来越少。2011年,贾荣山听说郧西有个扫帚厂,便在残联的帮助下来到这里。工厂包吃住,每月能拿1200元工资,他很满足。
“农村残疾人生活太难了,我们这里技术要求不高、危险系数不大,只要有一双手,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生于农村,汪令霞耳闻目睹农村残疾人生活的不便,当自己有能力后,她更愿意为残疾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这些年,汪令霞不仅为工厂的残疾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,还在车间旁边腾出几间宿舍给他们住,安排专人照料他们的生活,在食堂和车间墙边装上了助残扶手,方便残疾人出行生活。
失去右腿的汪家学也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。他告诉记者,他是本村人,在厂里上班已经8年了。8年前因为挖煤发生矿难,他失去了一条腿。家中下有两个孩子要抚养,上有双目失明的老父亲。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合作社,提出想来干活。汪令霞二话没说就同意了。现在已是熟练工的汪家学一年可挣四五万元,前年把家里的土坯房换成了楼房。
下午5时,工厂里突然热闹了起来,传来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和打闹声。原来,加工车间旁边竟然还藏着一个“儿童乐园”。
木马、积木、拼图,彩色的地垫……另一边,6排4列24张课桌椅整齐排列。正用彩色丝线扎着葫芦形状摆件的女工小李告诉记者,每天下午放学至少有七八个孩子到厂里这间儿童活动室来,周末更热闹。
小扫帚,大能量!